一个半房间,或回到祖国的感伤旅行

  • AleksandrBargman SergeiBarkovsky AlekseiDevotchenko
  • 130分钟
  • 本站影视提醒您:谨防电信诈骗,请勿相信视频中的广告!
  • 这部作品以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美籍苏联诗人约瑟…这部作品以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美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86年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一篇同名的追忆亡父亡母的散文为名,其叙事基本遵循了那篇娓娓道来的小品的行文逻辑,以“布罗茨基”的画外音为引导,追述布罗茨基离乡流亡之前在故乡圣彼得堡寓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细枝末节。   布罗茨基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十五岁便退学浪迹社会,做过烧炉、运尸、地质勘探等十余种工作,曾屡遭拘讯,多次入狱,1964年以“寄生虫”罪名被提起公诉,流放北方,后 又被判五年徒刑。1972年,据布罗茨基自己说,他是在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被告知说,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并且不由他分说,便被塞进一架不知飞向何方的飞机,从此开始了不知何时为尽头的流亡国外的生活。1972年他...   这部作品以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美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86年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一篇同名的追忆亡父亡母的散文为名,其叙事基本遵循了那篇娓娓道来的小品的行文逻辑,以“布罗茨基”的画外音为引导,追述布罗茨基离乡流亡之前在故乡圣彼得堡寓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细枝末节。   布罗茨基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十五岁便退学浪迹社会,做过烧炉、运尸、地质勘探等十余种工作,曾屡遭拘讯,多次入狱,1964年以“寄生虫”罪名被提起公诉,流放北方,后 又被判五年徒刑。1972年,据布罗茨基自己说,他是在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被告知说,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并且不由他分说,便被塞进一架不知飞向何方的飞机,从此开始了不知何时为尽头的流亡国外的生活。1972年他被迫离开祖国的时候,苏联政府为他指定的去向是犹太人祖先居住的地方——以色列,他断然拒绝了,随后到美国定居,在大学写作、执教。

一个半房间,或回到祖国的感伤旅行评论

  • 评论加载中...